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近日,在山东省潍坊高密市,“新农人”刘莉在家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就对近万亩土地苗情一目了然,“以前种地都是凭经验,看天吃饭,现在咱们靠科技,用手机一扫码,就知道哪个地块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
刘莉的农场安装了大田农业物联网检测设备,并利用太阳能和5G数字远程传输技术,能包養網够检测田间地块土壤的墒情、温度、湿度以及作物长势等,定时回传数据,让种地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另外,自走式喷杆、无人驾驶设备的使用,更让刘莉的农场“科技范”倍增,十几个工人轻松管理近万亩土地。
“使用这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每亩地可节水30%以上、节肥15%,降低生产成本100元,关键还增产,我估计,亩增200斤不成问题。”春耕时节,包養行情在高密市大牟家镇,粮食种植大户刘风俊使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设备为小麦浇灌返青水。
今年,刘风俊为1000亩小麦升级了新型智能滴灌系统,利用“5G+包養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实现浇水、施肥同步完成,不仅节水、节电,而且省时、省工,土壤不易板结。“很多人说我们收益高,其实高的就是用先进技术实现成本降低、粮食增产的那部分。”刘风俊说。
“我们依托‘高密一号’‘青科大一号’人造卫星云服务平台上线‘天空地一体全自动农业监测系统’,先期将15万亩农田纳入平台管理,24小时动态监测温湿度、降雨量、风速等气象要素,实时传输共享病虫草害、缺苗断垄、播种收获等数据信息。”高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贺瑞泉介绍,高密市将地上农业与天上卫星“连线”,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
在高密市醴泉街道前毛村,村民姚宝山正在地里查看小麦返青情况。放眼望去,一株株小麦迎风舒展,似乎还能听到麦苗拔节的声音。姚宝山说:“我家种了218亩小麦,都是‘菲达6号’,这个品种不仅高产,还包養抗冻,从产量上来说,比往年的品种每亩多收百十斤,以现在小麦的价格算,每亩地能包養網比較多收入130元左右,200多亩地一季下来就多收入2.6万元。”山东菲达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召智介绍,“菲达6号”实现了潍坊市近20年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质小麦品种的新突破。
走在大牟家镇北杨家庄村的田间地头,本是忙碌的时节,却只有零星几位农人在地里忙碌。“现在虽是春管春耕关键时节,我们村大多数农户却当起了‘甩手掌柜’。”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春介绍。
2020年,北杨家庄村流转1200亩土地,村集体以整合后的增益土地入股,依托参股企业高密市供销社孚高农业服务公司成立合作社,公司实施耕、种、管、收、储、销“一条龙”全程托管,村民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按年拿土地流转费,旱涝保收。土地收益合作社与公司6∶4分成,出现亏损,则4∶6分担。
“这边是我们公司托管的土地,目前,工人正在铺设滴灌带。现在农业全程机械化,五六个人就能管理1200亩地。”高密市孚高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曹琪介绍,北杨家庄村大部分是盐碱地,以前完全靠天吃饭,托管后,他们一方面通过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滴灌等技术不断改善土壤;另一方面,根据土质选用良种,同时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粮食收储策略,努力确保收益最大化。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智慧托管,以科技助力土地托管社会化服务提质增效,更好地解决‘如何种地’问题。”高密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李翔说。
發佈留言